茶是水之外人类最重要的饮品之一,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人经常喝茶。茶叶的原产地是中国。饮茶习俗也兴起于中国,据传始于公元前三千纪的神农时代,也就是公元前2737年前后。神农教民耕农,亲尝百草,其中很可能就包括茶叶。公元前350年前后,在有“辞书之祖”之誉的《尔雅》中,就已出现“荼”字。东汉时期,许慎(约58—147)的《说文解字》中列有“荼”字,释义为“苦荼也”。五代至北宋初年学者徐铉(916—991)等认为,荼“即今之茶字”。在《说文解字》中还列有“茗”字,释义是“荼芽也”。6世纪末期,中国的制茶技术传入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中古至近现代,世界各国的茶基本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引种的。茶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中国晚清外交家薛福成熟悉中国茶叶出口历史。他在《出使四国日记》中记载:“中国茶之到欧洲,始于明万历四十年,荷兰之东印度公司,携归少许以供玩好。国朝顺治八年,荷兰始载茶至欧洲发售。越十年,茶市益行,英京始立税茶之律。当时甚为珍贵,馈送王公,不过一二磅而止。又越三十年,茶务益盛,英京始多收茶叶之税。”据此不难判断,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12年将中国茶叶首次带入欧洲,于1651年开始将中国茶叶推向欧洲市场。在随后的40年间,茶叶在伦敦成为流行商品,以至于政府开始立法征税。薛福成记述道:“康熙五年,始贩中国茶叶至英,始设保险之法。”换言之,中国茶叶于1666年开始出口英伦。
与薛福成的说法相呼应,美国茶史学者萨拉·罗斯认为,到19世纪中叶,欧洲人“嗜饮茶叶至少已达200年之久”。换言之,茶在17世纪中期即已传入欧洲,而且在当时还是一种奢侈品。1657年,伦敦加威咖啡公司首次公开出售茶叶。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饮茶之风盛行于欧洲,流布于北美洲。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贸易垄断公司,循海路将中国茶运输到欧洲及北美洲,在普及饮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饮茶不但使英国人神清气爽,而且促进了他们的健康,而英商和英国政府则各自获利。18世纪中叶,茶成为最受英国人青睐的饮品,销量甚至超过啤酒。一言以蔽之,茶成为英国人的生活必需品,英国商人凭借茶叶贸易赚取丰厚利润,而英国政府则通过对茶叶征税开辟了巨大财源。随着茶叶贸易额急剧增长,英国国会于1773年4月通过《茶叶条例》,开始向北美征收高额茶税,引起波士顿居民的愤怒。同年12月16日,他们伪装成印第安人,在夜间将英国东印度公司泊港商船上的茶叶倾入海中,酿成世界历史上有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1784年,英国国会通过《折抵法案》,大幅降低茶叶关税,使茶叶进口指数级增长。如此一来,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平衡问题日趋严重。针对这一局面,英国最初试图通过向中国出口西印度原棉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因为原棉在中国还有市场。这是中国、英国、印度三角贸易的开端。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经营茶叶的利润已经很高,相当于经营其他中国出口商品利润的总和。当时,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茶叶生产国,中国对英国的茶叶出口增长迅猛。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洲,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然而,当时的中国自恃“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一无所缺,并不愿从英国多进口商品。于是,英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迅速扩大,英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英国人精于经商,当然不肯吃亏,于是想到进口替代一招,决定在印度选择土壤和气候适宜的地区引种茶树,以降低茶叶贸易成本。他们还想到一招,那就是在英属印度种植罂粟,向中国输入鸦片,以牟取暴利。最终,茶叶出口优势的丧失和鸦片的大量进口,加速了清朝的衰败和崩溃。
英国人最初想发掘印度本土的茶叶资源。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省和其他丘陵地带,人们以前一直在种植土生茶树,而用此种茶叶泡水喝,也一直是当地人的惯常做法。早在18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疗队的外科医生就在阿萨姆省发现了印度本土茶叶植株,但他们直到1831年才正式披露这一消息。其间,英国东印度公司曾在喜马拉雅山区培育并种植印度土生茶树至少达10年之久。1824年,英国人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兄弟二人前往阿萨姆省寻求贸易机会,在上阿萨姆的山坡上发现了本土野生茶树。然而,这种茶树不同于中国的丛生茶树,是茶树的一个变种,称为阿萨姆变种,属乔木,高可达5—18米,叶大,味苦涩,品质也差。经过反复寻访和试种,英国人发现印度本土茶叶没有商业价值,也没有发展前途。
引进中国茶树,采用中国的茶叶栽培和加工方法,在印度进行有组织的茶叶种植,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鉴于英国须从中国购买巨量茶叶,英国人急于找到一种在自己的帝国范围内快速大规模种植茶树的可行办法。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植物学家认定,阿萨姆和北孟加拉的大吉岭山区,无论气候还是土壤,都非常适宜大规模种植优质茶树。起初,英国东印度公司还不愿从中国走私茶树,因为这样做会影响自己所从事的获利甚丰的中国茶叶贸易,从而危及自己享有的对华贸易垄断地位。然而,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地位在1833年终结,加之其在印度面临财政困难,英国人于是转变态度,开始积极着手在印度发展茶产业。1834年,英属印度总督本廷克(William Bentinck,1774-1839)任命了一个茶叶委员会,由13名英国人和印度人组成,以制定在印度种茶的方案。此前,除阿萨姆的野生茶树外,印度基本是没有茶叶的,甚至在诸多语言中连“茶”字都没有。印度孟加拉语中的“茶”字(cha)是中国“茶”字的音译,而英文中的“茶”字(tea)则是闽南话“茶”字的译音。茶叶委员会很快确认了在印度种茶的可行性,相信在印度发展茶产业不但有利可图,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因而当年即派秘书戈登(G.J.Gordon)前往中国,秘密购买茶种和茶苗,并寻访种茶和制茶方面的专家。除获得中国茶种和茶苗外,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戈登还负有招募中国茶农并劝说他们前往印度的任务。但是,中国茶农不愿背井离乡,远赴印度偏远地区做工。随后,戈登转而在槟榔屿和新加坡招募华工,约300名华人被带到阿萨姆从事茶产业。然而,他们并不全是熟练的茶农或制茶技工。他们开辟了几个茶树苗圃,也建起了小型茶厂。到1837年,他们逐渐掌握了制茶工艺。不过,由于茶种、茶苗出自广东,因此最初生产的茶叶质量还是很差,缺少香味,不适于饮用,绝难与中国传统茶乡的名茶相提并论。尽管如此,由中国茶农在印度生产的茶叶,还是于1838年被首次运抵伦敦。1939年,阿萨姆茶叶公司成立。印度茶产业由此起步。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自茶叶委员会成立以来的茶叶种植活动依然不算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失败的。
为了迅速提高茶叶质量,英国东印度公司决定再走捷径,派专业人员前往中国安徽、杭州、宁波、武夷山等著名茶乡遴选优良茶种。中国茶叶资源和茶叶种植及加工技术由此开始大规模流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