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茶叶商城物联网行业平台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0510-88602202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快报 » 行业动态 » 正文

《广西日报》| 百色:知识产权为特色产业强基赋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8-26  浏览次数:178
核心提示:  8月19日,《广西日报》区域新闻整版报道百色。其中头条刊发《百色:知识产权为特色产业强基赋能》。报道称,百色强化知识产
   8月19日,《广西日报》区域新闻整版报道百色。其中头条刊发《百色:知识产权为特色产业强基赋能》。报道称,百色强化知识产权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推动乡村振兴和工业振兴。
 
  百色:知识产权为特色产业强基赋能
 
  ■记者/韦鹏雁实习生/沈方丽
 
  当前,百色“芒果季”采摘进入尾声,产销已是定局。在发展芒果产业之初,百色市一手抓规模种植,一手抓品牌打造,在建成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的同时,形成“百色芒果”金色招牌。2015年以来,“百色芒果”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成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农产品,入围2019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产品百强榜。今年,“百色芒果”地理标志品牌入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100强,品牌价值达到173.23亿元,居第45位。
 
  百色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决策部署,构建有力的知识产权工作格局,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地理标志“品牌体系”,突出创新驱动,全力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加快发展,让知识产权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7月28日,全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会议在百色召开,百色在会上作经验介绍。
 
  构建有力的知识产权工作格局。百色把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总体布局。百色市常态化组织知识产权办公会议,统筹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发展。强化工作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3条链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出台《百色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意见》,明确61项保护措施,建立19个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构和6个维权援助工作站。
 
  打造地理标志“品牌体系”。百色将地理标志运用促进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全市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1个,实施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1个,125个县级以上特色产业示范园区获得认定。百色市成功申报“百色芒果”“靖西大香糯”“隆林黑猪”“凌云乌鸡”4个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
 
  凌云乌鸡
 
  以知识产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全社会发明创造能力,发挥右江民族医学院等院校、吉利百矿集团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020年底,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65件,比“十二五”末增长302%;全市有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5家国家标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6家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单位。
 
  知识创造财富,创新驱动发展。百色强化知识产权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推动乡村振兴和工业振兴。在农业产业方面,百色市制定了“百色芒果”“百色山茶油”“乐业猕猴桃”等地理标志地方标准14项,规范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技术要求。对“百色芒果”“百色番茄”“西林沙糖桔”“凌云白毫茶”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绿色食品整体认证。今年1—5月,全市地理标志相关产业总产值172亿元,占第一产业产值近2/3。
 
  西林沙糖桔
 
  知识产权为工业振兴增添活力。百色引导鼓励企业研发先进技术,培育了一批成功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广西强强碳素股份有限公司为铝工业生产提供节能创新的铝电解用预焙阳极、石墨化阴极、石墨化阻流块等产品,在广西市场占有率为100%,并远销加拿大、德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吉利百矿集团引用上海交大“基于偏析法的高纯铝提纯装置”发明专利技术,精铝纯度一次提纯达到99.94%,二次提纯达到99.99%,每吨高纯铝耗电仅为三层电解液法的1/8。
 
  当天还从这些方面
 
  报道百色▽
 
  图片新闻
 
  01
 
  8月9日,中国能建葛洲坝田西高速公司联合西林县乡村振兴局在普合苗族乡普合村开展消费帮扶助推乡村振兴活动,引导各参建公司购买当地农产品,增加群众收入。田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以来,该公司通过“以购代捐”开展消费帮扶达500余次,消费帮扶金额超2000万元。何琪琛/摄
 
  02
 
  日前,在田东县印茶镇立新村创富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蚕农们忙着收获蚕茧。该合作社有59名社员,通过探索标准化生产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预计年总收入20万元以上,有力带动了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本报记者韦鹏雁通讯员周金鹏/摄
 
  田阳:村民自治美化乡村
 
  ■记者/凌聪实习生/甘泉通讯员/黄国顺
 
  8月17日,在百色市田阳区五村镇巴某村,党支部书记黄大鹏带着游客走进村庄的微菜园、小绿地、小广场,体验乡村风情,感受人文文化。“我们建立屯级村民理事会,群策群力开展村容村貌整理、道路沿线绿化、庭院美化等工作,走出一条生态为先、文旅兴村的路子。”他说。
 
  田阳区五村镇巴某村
 
  近年来,田阳区紧紧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屯事联理”“片区联治”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目前,田阳区已初步形成“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的社会治理格局。
 
  创新村民自治方式。田阳区在一些有条件的自然屯建立以屯级党支部为核心的“屯事联理”自治制度,通过推举德高望重、公平正义、热心屯务的老村干、老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组成屯级理事会,严格实行“三提两议两公示一报告”工作法,有效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
 
  “屯事联理”民主化,持续深化村民自治
 
  丰富村民自治模式。田阳区试点推行跨区域连片联合开发治理的“片区联治”工作机制,成立片区联合党委,并在片区的每个自然屯成立新农村建设管委会。田阳区通过推行以“党群联心、屯务联议、产业联兴、矛盾联调、治安联防、文明联创”为主的“六联”村民自治活动,有效解决征地款分配等利益纠纷问题,确保片区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持续提升乡风文明。田阳区以五村镇巴某村为试点,动员村民制订家规家训,并制成精美小牌匾固定上墙,让家人“进出见家训、言行守家规”。同时,田阳区结合村屯实际,引导村民制订《村民自治章程》和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
 
  强化乡风文明建设
 
  右江区:老兵讲故事激发青年参军热情
 
  ■记者/凌聪通讯员/陆杰
 
  “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讲述的革命故事使我热血沸腾,革命先辈顽强拼搏、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8月15日,百色市右江区应征青年黎丁宁说,如果能顺利入伍,一定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战场不能生火做饭,战士一把炒面一把雪混着吃充饥”“战士白天躲飞机轰炸,晚上睡在草堆上”……连日来,右江区龙景街道组织开展“传承红色精神——听老兵讲革命故事”活动,邀请88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李绍柱为应征青年讲述战场经历,一起缅怀英雄事迹,并展示了在战场上留存的实物、照片和多枚军功章,一一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
 
  老党员为青年干部讲述党史故事
 
  在今年秋季征兵工作中,右江区区安排专人入户摸清适龄青年的分布情况、文化层次、个人素质以及家人的思想动态,通过“一对一”“一对多”“面对面”的宣讲,提高征兵宣传效果,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辖区适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踊跃报名参军,投身军营。截至目前,右江区共有480余名适龄青年参加征兵体检,其中大学生占比超六成。
 
  靖西:建设边境线上“美丽乡镇”
 
  ■岑红常
 
  今年以来,靖西市以“特色示范、百镇美丽”工程为抓手,整合资金资源,计划用3年时间,提升18个乡镇的设施、服务、产业、品质以及治理水平,力争打造一批边境线上的“美丽乡镇”。目前,全市今年第一批打造的边境“美丽乡镇”行动正在化峒、湖润、岳圩3个乡镇开展。
 
  靖西市化峒镇三友村成为现代乡村治理标杆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靖西市开展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乡镇交通、能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体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活动室、运动场、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商贸特色街,加快构建便捷“生活圈”、优质“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交流活动空间。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靖西市因地制宜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多类型培育发展新业态,强化产镇融合,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同时,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农村新型电子商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能人回乡创业。
 
  实施品质提升行动。靖西市强化乡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科学利用,保护古遗址,修缮老街区、老建筑,改造老厂房,延续历史文脉;加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展示人文内涵;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党建为引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澄碧河水库强化水质保护
 
  ■韦朝鲁
 
  澄碧河水库是百色市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今年以来,百色市澄碧河水库管理中心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把学习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成效,推动城市供水从“量”的保障向“质”的提升。
 
  澄碧湖青山绿水写照
 
  领导干部下沉问计。澄碧河水库管理中心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库区周边走访调研7次,收集到干部群众意见建议13条,征集到“我为群众办实事”问题5个,并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清单。着重围绕群众关心的水质保护问题,把水质保护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首选项目,加强消落带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突出抓好《百色市澄碧河水库水质保护条例》宣传工作。
 
  青年党员冲锋在前。坚持实行“导师制”,每名班子成员定向帮带1—2名青年党员,将青年党员推到一线培养锻炼;安排9名青年党员联系5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配合班子成员完成水质保护、防洪防汛、乡村振兴等重点难点工作。在防洪防汛工作中,3名青年党员连续7天日夜蹲守施工现场,提前完成自动水文观测站改扩建任务。
 
  志愿服务走深走实。组织37名党员志愿者参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明实践活动,清洁、修补库区周边围栏和护栏2.4公里,清理、捡拾垃圾近4吨。帮助企业解决发电调度用水8000多万立方米,为芒果生产基地落实生产用水抽水预选点1处。
 
  平果村干部重点工作清单化
 
  ■苏雪娟乃艳飞
 
  今年以来,为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组织基础,提高新一届村(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平果市通过推行村干部重点工作“一月一计划、一月一总结、一月一回头看”,构建任务明确、责任明晰、运行顺畅、务实管用的重点工作清单化管理新机制。
 
  一月一计划,目标任务“明”。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围绕本村(社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为民服务事项等重点工作,紧扣“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坚持可量化、能落地和可操作的原则,列出每月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工作目标、完成时限,压实村(社区)两委干部的工作责任。
 
  一月一总结,过程管控“强”。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根据上个月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对已完成的工作及时销号,对实际工作需要增加的及时纳入清单,对需要调整的及时调整,确保工作任务清单按时保质完成,各村(社区)每月填写工作任务清单表上报乡镇审核。乡镇党委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每月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听汇报、作点评对重点工作清单落实情况进行调度,确保任务清单“全程动态管控”。
 
  一月一回头,考核管理“严”。每月由乡镇挂村领导主持召开村(社区)两委联席会议,对村(社区)上个月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回头看”,逐项检验工作推进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举措,同时对每名村干部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乡镇党委从工作谋划、进展、成效3个方面对村干部的工作任务清单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底评先评优挂钩。
 
  西林:工厂开到家门口茶叶飘香百姓富
 
  ■记者/凌聪实习生/刘星雨通讯员/韦素雪
 
  8月17日,在西林县古障镇大房村的茶园,茶农黄秀花忙着给茶树修剪枝叶。“我家10亩茶林长势越来越好,今年进入丰产期。”她说,自己在采茶期一天能采30多公斤茶叶,在家门口就能卖给加工厂,收入200多元。
 
  古障镇黄果园的全国农业(茶叶)示范基地。李光琳摄
 
  古障镇茶叶种植超8万亩,茶叶产业覆盖全镇19个村,每个村都开办有小型茶叶加工厂,群众采摘的茶叶当天就能在家门口卖出去。在茶叶丰产期,该镇茶园里的茶叶两个晚上就能长出1—2厘米,茶农打包午餐晚餐到茶山上,从7时一直采摘到21时才下山回家。“大家担心采茶不及时,卖不出好价钱。”黄秀花说。
 
  图为采茶妇女忙采茶。李世华摄
 
  西林种茶历史悠久,从1982年起,西林县就开始大面积种植茶树。随着茶叶生产成本逐渐提高,市场对茶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茶农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面临挑战。
 
  为提升茶叶品质,近年来,西林县出台扶持政策,投入资金,扩建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和茶叶技术专业人才,打造一批茶叶产业核心示范区,制定统一的种植、管护、加工、销售标准,推动茶叶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有大型茶叶生产企业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9家、小型加工厂107家。
 
  西林县茶叶加工车间。李世华摄
 
  在提高茶农技术水平方面,西林县组建科技服务型专家队伍,按照技术“服务到村、指导到户、精准到人”的模式,实现技术培训向技术服务转变、课堂教学向一线实训转变、普及性培训向精准指导转变、专家指导向能人带动转变,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西林县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茶叶产业发展论坛、产销对接推介会、名特优农产品展示等活动,培育一批茶文化“代言人”,以茶文化推动茶叶产品“走出去”,扩大茶叶销路和打造特色茶叶品牌。目前,西林先后获得“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等称号,全县茶树种植面积10万多亩。
 
  专车接送山区群众接种疫苗
 
  ■林斌许琴
 
  8月14日,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播立村,村支书陈友光开车接送行动不便的村民熊阿珠到乡卫生院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当他把熊阿珠送到家时,又开着车朝另一个群众家驶去。
 
  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过程中,隆林组建工作组发现,偏远村寨的群众要到接种点接种疫苗不方便,老年人更为困难。针对这一情况,隆林县把帮助有困难的特殊群体接种疫苗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落脚点和着力点,统一组织,有序协调,安排专车主动上门免费接送。
 
  天生桥镇党员干部接送接种群众
 
  由于偏远村寨需要接种疫苗的群众较多,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义务开车接送群众到各指定接种点接种疫苗。此外,隆林县组织志愿者开展接种疫苗工作的陪护、信息登记、健康询问等服务,确保辖区内符合接种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务工人员都能“应接尽接”。据统计,8月以来,全县已安排车辆接送偏远村屯群众3000余人次接种疫苗。
 
  猪场乡第一书记接送接种群众
 
  隆林供电局全力帮扶联系村屯
 
  ■黄大灵陆诗逸
 
  “有了后援单位支持,大家有信心把产业做大。”8月12日,看着栏里的黄牛,隆林各族自治县平班镇廷赖村村民韦永进脸上洋溢着笑容。在后援单位南方电网广西百色隆林供电局的帮扶下,去年11月廷赖村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黄牛养殖业,隆林供电局驻村工作队员利用为民办实事专项资金,对存栏黄牛开展疾病疫苗接种,并完成投保。
 
  隆林供电局将为民办实事和推动乡村振兴相结合,倾心帮扶定点联系村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展产业让群众持续增收。在原有种桑养蚕、板栗等产业基础上,引导群众发挥生态优势,邀请能人回乡创业,发展生态黄牛养殖产业。目前项目已有存栏黄牛26头,产值超过35万元。
 
  办实事解决群众难题。该局驻村工作员进村入户访农家、交农友、谈农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全面收集村情民意,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解难事急事。今年以来,先后为村集体生态黄牛养殖场完成草料种植场锄草,完成4.5公里公路沿线两侧杂草清除以及部分边坡塌方路段修复维护。
 
  来源:千姿百色
 
 
[ 资讯快报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快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