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茶叶商城物联网行业平台现全面招商,热烈欢迎!0510-88602202
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快报 » 行业资讯 » 正文

汉中特色美食罐罐茶!喝出来的故乡情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27  浏览次数:260
核心提示:  唐朝陆羽《茶经》载:荼树,金州(今安康)生地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可见陕南是
  唐朝陆羽《茶经》载:“荼树,金州(今安康)生地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可见陕南是最早的茶叶产地之一喝茶也是陕南羌人的一大嗜好,待客茶为先。清早饮茶,人人为习,故有“清早茶杯,金榜中髙魁”之说。早荼有泡清荼、煮红茶、大锅老鹰荼、罐罐茶等,名目繁多,做法不一,别具风味,各有特色。尤其是宁强、略阳一带的羌族罐罐茶,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罐罐茶,因煮茶不用壶、锅,专用陶罐,故叫“罐罐茶”。因其用料不同,制法各异以及各地的经济、生活习惯的差别,罐罐茶也是多种多样,风味各异。
 
  罐罐茶主要有面荼、罐罐油茶、蒸油荼、炒油荼、罐罐清茶几种。
 
  罐罐面茶是最普通的一种,制作极为讲究:熬罐罐茶之前,先要加工好调料。调料一般为煎腊肉丁、炒瘦肉丁、鸡丝炒豆腐丁、炒洋芋丁炒鸡蛋丁、烧香菇、花生米、炒核桃仁油炸黄豆、麻花、油陕南羌人特色饮食—罐罐茶炸锅巴等十余种,都是农家的土特产。讲究的,还有许多野味,如野猪、野鸡、狗熊、麂子等野物肉,都切成丝;所有这些统称“调料”。
 
  “调料”加工好以后,分别用碗盛下备用。备好调料的同时烤上核桃馍,用以佐茶。
 
  做面茶时,先用一个茶壶熬制茶叶、生姜、茴香、藿香、花椒叶、葱头等调料水,茶叶须带梗的粗茶,粗茶耐熬,味浓。熬制岀味道后,将调料水滗入另一个陶罐中,加入已调好的稀面糊,加一点盐,不住地搅拌,要搅拌到用竹筷子沾起时成为线状为止,最后将调制好的面茶倒入碗里,把炒好的肉丁、鸡蛋、豆腐等盛入面茶,就着核桃馍,边喝边吃。
 
  调料由于比重不同,所以层层叠叠悬浮于面茶中,腊肉丁、瘦肉丁沉在碗底—是第一层:;鸡蛋丁浮在第二层;豆腐丁、洋芋丁浮在第三层;核桃仁、锅巴居于第四层;麻花叶和黄豆漂在第五层。有几层“调料”叫做“几层楼”,一般是“两层楼”、“三层楼”,高级的有“五层楼”“六层楼”,甚至“八层楼”、“十层楼”。吃时,喝了一层又一层,五味俱全,后味无穷。
 
  罐罐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全面,健脾开胃,醒脑清窍,解渴充饥,提神解乏,生津化痰,早起饮之,多半天不会饥饿口渴大人小孩出门上学干活,都觉精神焕发。用以款待客人,更觉新鲜,趣味无穷。罐罐茶堪称饮茶与饮食相结合、饮茶与礼仪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习俗,是宁强略阳羌族人每日必不可少的早餐。
 
  煮面茶一定得有藿香。藿香是一种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茎和叶可提取芳香地上部分可入药,性微温,味辛甘,有解暑、化湿、和胃等功能。煮面茶香甜可并且油而不腻,就是因为有藿香在其中起作用。
 
  罐罐油茶的制作饮用方法,是把茶叶面粉、盐、藿香等放在起,在罐罐中用菜油翻炒至熟,然后倒出,在罐中倒入熬好的茶水,煮沸,再加入油火的调料调料多放一些就稠些;少放一些,就稀些。通常是一两个人就点炒核桃仁,慢慢地品。罐罐油茶特点是茶汤金黄,油花闪烁,茶香与油香浑然一体。味很浓,具有和胃消滞、利肠滋补之功能。其苦中透香,劲大味醇,香脆可口。
 
  另有炒油茶,其制法简便,主要讲究炒茶的火候。先将罐子煨在火中,烧至发红,把猪油或菜籽油放入,待油沸腾生烟,再将适量茶叶投进去,用竹筷或竹片不停翻炒,有茶香味后,即倒进清水——这是拿“火候”的关键。随后放进食盐或白糖烧沸即可。盐,咸香味长。糖,甜香味美,所以炒油茶可解渴消暑,养胃生津,提神解乏人们上山劳作或下地耕耘,只要早上喝两盅炒油茶,一天内不觉干渴。
 
  蒸油茶,多为春、冬季节服用。制法是先将上好的猪板油切碎成石榴籽状,再和桂元肉、枸杞、大枣、核桃仁、冰糖等装在盆里,放在锅里蒸至板油融化为止。服用时,一次舀两调羹于小罐内,加进适量茶水放在火中煨沸即可。
 
  这种蒸油荼味甜醇香,益脾润肺,滋阴补阳,属上等补品。但造价较高,过去只能是富厚人家享用,穷苦百姓不敢奢想。
 
  羌族先民原来是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手段,多食牛羊肉、奶和野兽肉,经常过着游牧生活,茶叶是生活必需品。在《明史。茶课》云:“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犹密。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由此可见,在羌民的生活习俗中,最具特色的罐罐茶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
 
  宁强、略阳羌区条件艰苦,物产虽然丰富,但常受到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产量不大,是个很穷的地方,老百姓主要为糊口奔忙,温饱成为最大的间题,怎么享受得起如此豪华的饮品呢?这习惯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过去,游牧的羌人每获取猎物,就地生火,以陶罐烹肉充饥,熬茶消食。这样烹熬的饮食,有易消化耐饥饿的功用,所以备受青睐,因而随身携带着陶罐。随着生产、生活习俗的渐变,由狩猎为主渐变为狩猎、农耕结合,再到农耕为主,后来和汉民族融合。但是以陶罐煮食的生活习俗却流传了下来。只是煮食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肉食为主转变为肉食为辅。
 
  陕南山里羌人虽穷,可先前养了猪,几乎都是自己吃了时吃不完,腌成腊肉,挂起来从粮食到酒浆,是劳动的过程,更是享受的过程。慢慢吃。很穷的人家,吃不到多少肉,也要喝罐罐茶,一般的就放点核桃仁、豆腐丁、土豆丁,再下点黄豆,加点盐。
 
 
 
[ 资讯快报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快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