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大国茶匠”肖时英:田间地头就是我的领奖台
   但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云南茶农仍使用茶籽繁殖实生苗实现扩种。“种子是自然杂交的产物,雌雄蕊的‘双亲’遗传过程中,变异出不同的茶树形态特征和茶叶品质特点,茶林中品种良莠混杂,品质高低各异,产量参差不齐,难以大面积推广。”肖时英的学生、普洱市茶咖中心生产科长杨显鸿介绍。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云南省致力抓茶叶发展,复垦老茶园,大力发展新茶园。
 
  如何提高单产和品质?如何规模化和品质化发展现代茶产业?“这就是肖时英这一辈茶人肩负的历史使命。”杨显鸿说。
 
  在勐海茶科所,肖时英和团队选定了国际上主要产茶国刚开始推行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为技术思路。即通过收集大量的原始茶种,优中选优育出种源母树,通过枝条扦插等无性繁殖的方法,把单株母树变成一定数量的母本源,再从中选出产量、品质、抗性最优的单株,使之成为可以无限繁殖推广的“一株传”无性系新品种良种。
 
  “只有标准化、才有产业化。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漫长。”罗朝光说,一个新品种从选育到认定需要8至12年,甚至20年以上的时间。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茶学院讲师丁其欢介绍,一棵小苗长到能采茶需三到五年时间,采摘两三年之后才能确定产量,采摘的鲜叶还要进行适制鉴定品质,之后还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试种,才能确认茶树对病虫害和极端天气的抵抗能力等,一旦失败就要推倒重来。
 
  1954年,肖时英和团队开始从南糯山自然群体中单株选出南糯大叶“54-20号”抗寒后代,直至1987年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良种,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云抗10号”。
 
  同时,他试验成功的“以苗育苗”扦插新方法,使大叶茶扦插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于1957年首次发表了这一技术资料,在省内外新建茶园中得以广泛应用,解决了新品种的高效“无限复制”问题。
 
  得益于这两项关键技术突破,加之“小苗移栽”“弯枝修剪”等创新性种植技术。1978年,云南省茶园面积从1949年前的25万亩迅速发展到149.4万亩,面积居全国第三位。
 
  罗亚昆介绍,1984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茶叶专家黄国光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建立云南大叶种茶树良种场。普洱市茶科所前身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得以建立。
 
  1986年,肖时英夫妇以专家身份调入普洱市茶科所,当时的“云抗10号”已经有了不小的种植面积,初步解决了单产问题。“为打造云南名优茶选育一款更高品质的良种,‘雪芽100号’应运而生。”罗亚昆说。
 
  “芽头银白,芽叶肥壮,白毫显露,香气高,滋味醇。就叫它‘雪芽’吧。”罗朝光回忆,经10余年选育,在项目母本源里的100多个样本中,第100号植株表现出最佳性状,肖时英专门为“100号”良种命名。随后,“雪芽”、“矮丰”、“云梅”、“云瑰”和“短节白毫”五个新品种被审定为省级良种。
 
  这些优良的无性系良种在云南茶区得到大面积推广。茶农董祖祥的有机茶叶通过了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认证,其中出口欧洲的茶叶每公斤最高卖到2000多欧元。
 
  “祖祥有机茶园有2500亩,主要种植‘云抗10号’、‘雪芽100号’等4个品种。”董祖祥说,“这些良种不仅耐寒耐旱、产量比其他茶种高出10%,并且茶叶苦味淡、口感香甜,市场接受度很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