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但外国人却长期对此一无所知。9世纪到过中国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其《游记》中记有“中国人渴则饮“sakh”。此为外国记有中国饮茶风俗的第一人。稍晚些时候,伽兹尼(今阿富汗)学者艾卜·赖哈尼·穆罕默德·比鲁尼(973--1050年)写了一部书,也提到中国的茶叶,但这部书未出版刊印过。奇怪的是,这以后几个世纪中,外国人再没有一个谈到茶叶的。甚至连著名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对此也一字未提。16世纪一位到过肃州的波斯人哈智·穆罕默德首次向欧洲人介绍了契丹茶(Chai-Catai):“此叶几可治百病”。但是,甚至到17世纪中叶一般俄罗斯人还不知茶是何物。1638年一位俄国使者斯塔尔科夫来到蒙古阿勒坦汗的帐幕作客,他面对殷勤好客的主人端上来的茶水茫茫然不知为何物,看着“这种从未耳闻目睹过的新奇东西”,“不知道是树叶还是草叶”。1666年一位到过中国的英国人佩皮斯在日记中写道:“我确实是为了一杯茶而去的,茶是中国的一种饮料,我以前从未喝过”。1706年,伦敦大街上开设的一家咖啡馆首次开始供应来自中国的罕见的茶叶。中国茶叶在欧洲大陆上出现时,引起了极大震动。一位德国医生告诫道;“饮茶者伤身、减寿,于年过四十者尤然!”但一位荷兰医生又把茶叶看成万灵药,他认为“无物可与伦比!因此,唯饮者可除百病,保永年”。
当时茶对西方人来说,简直是一个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俄罗斯人们以为茶叶是长在大树上的,意大利人以为茶树是生长在一些难于攀援的悬崖峭壁上的,茶叶是由一些经过特别训练的猴子去采摘的。
茶作为昂贵的奢侈品首先进入欧洲上层社会。当英王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公主卡捷琳结婚庆典过后,由于公主对茶以及对举办茶会的雅爱,这种新兴的饮料便步入了它的发达时期,中西之间大规模的茶叶贸易也自那时开始。《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说:在18世纪,“从中国进口的茶叶相对来说,数量不大,因为当时俄国饮茶的习惯还不普遍”。而1764年六等文官米勒关于赴华使团意见中却说:“茶在对华贸易中是必不可少的商品。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喝中国茶,很难戒掉”。这两条史料似乎是矛盾的,但我认为,前者指的是18世纪上半叶,后者说的是18世纪下半叶。这表明,饮茶之俗正以极快的速度在俄罗斯普及起来。英国也是如此,到18世纪下半叶,即使收入低微的英国家庭也离不开茶了。后来,茶叶在俄国甚至可以当钱币使用,农民在出售货物时,宁愿要砖茶也不要钱。因为他们确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砖茶代替钱用。总之,西方人饮茶的历史并不长。可是他们一旦喝上了它,就上了瘾,再也离不开它。中国的茶叶因此很快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大宗商品。
中西茶叶贸易有相当一部分是走海路,然而从中亚到俄罗斯内陆人民之食茶,则主要靠传统的丝绸之路来运输。从茶叶贸易史来看,我国内地茶叶传到西北少数民族,不晚于唐宋。宋史料记载“茶之为利甚博,商贾转致西北,利尝数倍”。元丰元年(1078年)宋政府规定,新疆于阗人到内地贩运茶叶可享免税优待。《明史》说:西北游牧部族“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恃茶以生”,“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中亚、西亚、俄罗斯诸部都是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那里学会喝茶的,也是从他们那儿搞到茶叶的。沙俄军官瓦里汗诺夫说:“喀什噶尔……,从托勒玫朝开始就拥有庞大的商队,尤以经营大宗的茶叶贸易闻名于世”。沙俄文官米勒指出:“中国茶往往比海外进口茶要好些,也便宜些。只是希望能将中国茶向外国转售得更多些”。清朝档案记载,茶叶是18世纪西蒙古准噶尔人与内地贸易的大宗商品。1744年的一次肃州贸易中,他们就购进茶2097封(每封五斤),银价3774两6钱;松果茶1110斤,银444两。这些茶叶除食用外,又转售给西方的俄罗斯人。清政府统一新疆后,通过新疆西运的茶叶与日俱增。清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调入新疆的茶叶111,500斤。道光八年(1828年),销售到新疆的茶叶达到400,000-500,000封。其中至少有200,000封茶叶西运出境。据到过中亚布哈拉的一位英国人报道:1832年从叶尔羌(莎车)运到布哈拉的有950驮载,即200,000磅茶叶。-驮载250磅茶,在叶尔羌价格是60梯拉(金币),运到布哈拉可卖100梯拉,其利润对商人来说,显然是极富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