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普洱茶的江湖中众说纷云,但在国家标准中是有着明确的定义,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保护标志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这么看,普洱茶兼具产地属性与工艺属性,所用原料为分布于云南省茶区各种乔木型、小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品种的总称;工艺为普洱茶所特有,粗看简单,细究则极为复杂。
按照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又分为生茶与熟茶两种类型。这里牵涉到普洱茶的后发酵工艺,是指普洱生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微生物、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形成普洱茶(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
因此,从原料到加工工艺,普洱茶都是区别于黑茶的独特存在,自成一派,也别具特色。
我在《中国茶密码》中讲“茶香”时,将茶香的出处总结为三种: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中国茶是非常丰富的,各种茶香具有不同的偏向,比如铁观音,品种香和地域香突出一些,再比如茉莉花茶,则是典型的工艺香。许多喝普洱茶的人,他会在乎茶来自哪个山头,其实追求的是地域香,也就是茶的产地属性。
普洱茶与其他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做出来就适宜马上喝的茶。当然,从私人的喝茶习惯,生茶稍微喝一点没关系,但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大多数的普洱茶是要存起来,放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变成中期茶才会被饮用。那评判一款普洱茶好不好,就有不一样的尺度,我将之归结为三大要素:原料、工厂、茶仓。
如果我们回头看普洱江湖中的经典名品,如百年级的号级茶、印级茶,以及当下市场认可的中期茶名品,如88青、大白菜、门道乔木老树等,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名茶=名山+名厂+名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