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怎样形成的?
今年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县人大常委会领导率调研组先后到敬梓镇坤茶茶业、客家皇、仙水坑蝉茶和紫城镇(紫金)客茶谷、三坳香茶业、金山茶业、且珍壹佰、黄花茶业、斗记茶业等茶叶种植、加工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并与县委农办、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国土局、林业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场监管局、经商信局、科技局、旅游局、农机局、扶贫办、县茶叶协会和茶叶合作社有关人员以及部分人大代表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紫金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广泛收集关于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份报告分析了紫金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有利因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紫金茶叶产业发展的“六化”建议,推动紫金茶叶产业崛起。
“六化”建议推动紫金茶产业发展
1
要区域化布局
要立足于紫金地域实际、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认真做好茶叶产业发展各项规划,深化茶叶产业改革,合理布局茶叶产业,着力打造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茶叶产业示范带、茶叶旅游示范带。
要抓好紫金东江上游茶叶产业带项目,全力建设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今后3年培育出2至3个多产融合的大型茶旅综合体,真正将茶叶产业打造成为我县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产业,成为我市茶叶产业的龙头,并在全省乃至全国茶叶产业中具有更高的知名度。
要严格按照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加快打造东部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按照“一核一带四圈八点”的总体布局,把茶叶产业作为打造东部农旅融合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重中之重,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全面铺开,并最终实现由东部经济向全域经济迈进,让茶叶产业在全县“遍地开花”、结出丰硕成果,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大发展的重要抓手。
2
要规模化生产
要充分依托生态优势、区域聚集功能,规模、集约种植茶叶,引导茶叶产业聚集发展,着力打造一批茶叶专业镇、专业村,建设一批现代茶园。
要充分利用茶叶种植区域相对集中的优势,创新运营模式,将农户和土地集中起来,按照“六个统一”(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规划、统一回收茶叶、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商标品牌、统一产品销售)的要求生产茶叶,打破当前茶企、茶农、茶商“包打天下”的混乱局面。
要有做强做响茶叶产业的坚定决心,坚持在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既要做大数量,也要服从质量,不断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做到连片种植、全域铺开,做大我县茶叶产业的面积增量和经济总量,确保到2020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超过5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要进一步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力度,特别要增加本级财政投入,大力支持和推动茶叶产业加快发展。
要充分发挥县茶叶协会和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成立工会组织,认真做好工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不断激发农民种茶的热情。
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要注重发挥具有人大代表身份的茶企老板的作用,促使茶农茶企结成联股、联利共同体,推进股份合作、抱团发展。
要建立茶叶“内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专业化分工,完成“内产业”市场化过程,会种茶的专门种茶,会做茶的专门做茶,会卖茶的专门卖茶,培养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品牌建设、文化打造等方面的能手、茶匠,拉长茶叶产业链条,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并“接二连三”,向实现“外产业”融合发展,最终走出一条集生产、加工、种植、品牌、服务、商旅等功能板块,配套发展物流、电商等产业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道路。
3
要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
要在品种选择、种植规划、基础设施、产品回收、加工包装、销售渠道、商标品牌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基础上创立“紫金标准”,促使茶叶产业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产品升级、质量安全有依有据,致力打造质量好、销售好、评价好的“三好”或高质量、高效益、高诚信的“三高”茶叶产业。
要积极开展标准化优质生态园建设,着力建立有标准、有示范、有培训、有指导、有收益的“五有”机制,促进茶叶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要尽快开展安全追溯管理平台试点工作,致力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全程保障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严管控和可追溯,确保质量生命线。
要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鼓励企业建立清洁化、自动化名优茶生产线,保证精制茶的产品质量。
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注重汲取现有的发展成就和研究成果,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要深入实施茶叶产业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基地建设工程、设备升级改造工程,积极开展茶叶技术培训活动,认真组织学习茶学知识,大力建设若干个省级标准化加工厂,为推进紫金茶叶产业标准化建设提供人才基础、技术支撑、知识储备。
要聘请全国和省知名专家组建紫金县茶叶产业委员会,指导全县茶叶产业发展。
要坚持科技兴茶,积极开展茶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实施产业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和产业化,开展茶叶良种法、农艺、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增产等技术集成应用。
要开展茶叶机械化种植、科学技术应用示范,推动茶园耕作、茶树灌溉、茶树修剪、茶叶采摘的机械化。
要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
要进一步开发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茶叶管理信息化水平,科学推进茶产业发展。
4
要品牌化建设
品牌化建设是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创造地方特色,做大做强做响茶产业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品牌化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提升茶品质、知名度、茶效益。
在区域公用品牌上,广东有粤东地区优质“单枞”乌龙茶、粤北地区“英红九号”特色红茶、粤东北客家地区名优绿茶三大优势区域公用品牌,而“紫金茶”正是属于粤东北客家地区名优绿茶这一系列。
在企业品牌上,着重在“三品一标”(有机、绿色、无公害品牌,地理标志)上,特别是在发展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特色品牌上下功夫。
要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引导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四大重要经营主体,主动开展品牌注册和创建活动,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推动实行品牌化生产、规范化经营、电子化交易、信息化追溯,科学打造品牌,助推紫金茶叶的品牌建设体系全面构建。
要集中力量培育茶叶名牌产品,抛开“千篇一律”、大众化,走“特、精、优”的路子。
要做好茶叶“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力支持打造“独一无二”的“紫金茶”区域公用品牌、“紫金绿茶”地理标志。
要着重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茶叶科技攻关,促进紫金茶品牌走上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建设道路。
5
要网络化经营
网络化经营是延长产业链、提升生命力的关键环节。要改变“熟人销售、就地销售”的线下模式,积极参与全国、全省各种茶叶展销和评比活动以及全国、全省各种农业博览会活动,鼓励和引导茶企通过利用天猫、淘宝、京东商城等互联网+电商平台,打通新的购销渠道,拓展销售网络,提高市场占有率。
要借鉴深圳、惠州的做法,把本地茶纳入政府办公用品采购项目,进一步拓宽本地茶的销售渠道。
要全方位宣传推介紫金茶,制作紫金茶宣传片,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微信等创建宣传平台,加大常态性宣传。
要办好办活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开展的“乡村振兴催快马,人大代表播新风”系列宣传报道活动,挖掘人大代表在茶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推动带动的先进事迹,以此影响和助推全县茶产业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政府、茶叶协会的作用,以茶博会、农博会、绿博会、文博会以及饮茶节、采茶节、茶文化节等为契机,积极鼓励各茶企走出去,大力宣传推介紫金茶产品,增加合作商机和培育潜在客户,真正让紫金茶走出紫金,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更多地方。
6
要多元化发展
★成为政策支撑的“长效产业”
要在严格落实《紫金县加快茶产业发展促进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基础上,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尽快出台关于加快紫金茶产业中长期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干货政策”,促使用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持续向茶叶产业聚集、政策措施持续向茶叶产业倾斜,不间断地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茶叶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推动茶产业的深加工,开发方便携带和冲泡的茶包、袋装茶、茶饮料乃至茶点食品、茶保健品、茶化妆品等等。要借鉴浙江“铜庐样本”,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茶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重点问题,推进茶叶产业大发展。要进一步推动资源向茶叶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链环的流动,以建设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实现茶叶全产业链发展的新突破。
★成为脱贫奔康的“富民产业”
据调查了解,一亩茶园每年可产生茶500-700斤,制成干茶100-130斤,现在市场均价为每斤80元,因此,每亩茶园每年收入8000-10400元,而贫困户今年的脱贫标准为7598元,所以一亩茶园就可以解决一个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实践证明,茶产业是确保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种茶已成为推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摇钱树”“金元宝”“聚宝盆”。因此,要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兴村的主抓手,坚持茶农增收、茶企增效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尤其要把茶农增收放在首位,让茶农乃至全县农民都能共享茶的“红利”。
★成为跨界发展的“绿色产业”
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商旅民宿、度假养生、创意茶业等新模式新业态,建设紫金县城“茶叶一条街”,并将其打造成全省茶叶集散地之一。积极开发观光生态休闲茶园、特色茶馆、“茶叶公园”为载体的观赏性、体验性旅游产品,探索构建紫金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建成一批具有紫金特色的大型茶旅综合体。要突出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互济,着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绿色发展。
★成为生态文化的“朝阳产业”
要专门组织茶叶专家、学术顾问、文人学者等一批人,深入挖掘紫金茶的历史,认真收集民间茶的故事、茶的传说等资料,着重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总结提炼、升华创新,科学植入和阐发紫金茶的文化内涵,讲好紫金茶的故事,传播好紫金茶的声音,使紫金茶文化深度渗透到茶产品之中,使我县真正成为“茶的紫金”。
紫金
热点
中坝镇
敬梓镇
龙窝镇
九和镇
义容镇
凤安镇
柏埔镇
县公安局
-来源-
县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