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茶产业发展成就较为明显,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我们比较了“十三五”的五年茶园种植、采摘面积与茶叶产量变化情况,都是呈向上走的趋势。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第一年,那时茶园种植总面积达4084万亩,直至去年已超过4600万亩,茶叶的采摘面积由3338万亩增长至3845万亩,产量由200万吨增加至280万吨左右。茶产业最大的特征便是作为一个富民产业,社会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它是一个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今年4月,习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也勉励当地政府和相关的专业人士要“因茶致富,因茶兴业,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
茶产业直接带动6000万人就业增收,解决了茶农户的生计问题,吸纳了大量产区人口特别是高龄人口就业问题。现如今全国茶农人数为3100—3500万人,生产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以小茶农、专业大户、家庭茶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生产加工体系,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已由最初的3家增加至目前的57家,茶叶新型流通业态蓬勃发展,网络零售额占行业销售总额比重增长至10.23%。
三产的融合广受关注,茶业与教育、旅游、健康文化、互联网等产业不断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
茶叶市场的需求基础也逐步稳固,我国茶叶85%以上都是在国内消费,年消费量超过20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国内茶叶消费方式不断创新,极大地拓展了茶叶的消费空间。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叶出口稳步增长,出口量年均增长3.7%,出口额年均增长10.9%,出口量全球第二,出口额全球第一,是世界绿茶第一大出口国。
2000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不到0.4公斤,直至去年已达1.3公斤,短短20年时间的发展,人均茶叶消费量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长。
茶叶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六大茶类全面发展,产量均显著提高。不断开拓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速溶茶、茶饮料、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新产品,产品结构不断丰富。
“十四五”阶段的时代背景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三点为主,“十四五”时期既要巩固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脱贫质量,又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让茶产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成功举办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写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希望你们弘扬中国茶文化,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共同推进世界茶业发展,谱写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新篇章。”
茶产业发展趋势以宏观层面来看呈以下三点:茶产品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茶叶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茶产业业态更加多样化。从微观层面来看,供求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加剧(总量充足、品类分化),生产成本继续刚性增长,科技与业态创新将成为内生发展动力。
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生产成本,劳动力价格较低。我国与几个世界主要产茶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日本)相较,我国的生产成本都高于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
市场需求总量仍有增长潜力,国内人均茶叶消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年轻群体的茶叶消费习惯需逐步培养,根据年轻消费心理来研究市场需求。农村地区的茶叶消费普遍较低,有提升的空间。茶叶精深加工利用的拓展将同步增加原料需求量。
对应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四类主导消费人群具有鲜明的消费特点,值得关注。
一、 目前60岁以上老人有2.5亿,到2050年,我国GDP的三分之一来自于老年人,“养老经济”将成为重要经济支柱。
二、 4亿左右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
三、 1.8亿的“90后”。
四、 1.5亿的“00后”。
消费方式更加多元化,由单一喝茶向“六茶共舞”转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从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型消费转变,即从过度追求产量指标向注重营养、风味物质指标。同时对生态、健康、环保的绿色产品需求也越来越高。在13项指标中,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是绿色、生态、环保,这三项是最主要的品牌价值诉求。
生产方式绿色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往现代化方向发展。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趋势更加明显,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养生、养老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影响日益深化,经营业态更加多样。
产业组织重组深化,链条化、网络化、集群化趋势明显,专业化分工更细致,利益联结更紧密,有实力的品牌茶叶企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市场与产业龙头地位更加稳固。
根据“十四五”的发展趋势,其对策建议总基调以稳规模、调结构、提效益为主,贯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茶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续期导向,遵循乡村发展和茶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市场导向思维、融合发展思维。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安全水平、经营效益和标准化水平。稳定全国茶叶面积总规模、压缩淘汰低产低效老茶园、完善高效优质茶园基础设施、继续提高单位面积茶园综合效益。
新型经营主体以职业化茶农、合作社、龙头企业、联合体为主,以社会化生产服务为新型服务体系,构建线上渠道、新零售等新型流通体系。
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规划好优势区域布局,顾虑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整合资源、出台政策,培育一批大企业,大茶商,大平台,打造标杆性茶叶企业,切实提高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打造优势茶叶集群区,建设一批产业链完整的产业园和融合先导区,打造一批小美精的中小型企业,扶持一批大体量标准化加工企业,适当提高产业集中度。
在“十四五”期间还要进一步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解决劳动力紧缺、成本升高(机器换人)等问题,需要研发机采品种选育、茶园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茶叶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茶叶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等关键技术。围绕绿色发展保护生产环境与资源也是需要科技支撑的。在解决产能过剩、附加值低(供给侧改革)问题中,科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深入挖掘茶产业的多功能性,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深度融合,把茶产业拓展为生态、健康、休闲、生物产业。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发展茶叶流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与扶植业态创新。
业态创新的核心就是要分工、融合、开放,防范过度创新、避免炒作概念,业态创新不等于标新立异,而是始终要以茶为核心进行,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不断提高茶叶品质,更加强化茶与健康功能的研发与普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茶产品,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求。支持科研和企业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不断开发符合消费需求的保健品、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天然化妆品、天然日化用品等深加工产品供应,顺应与匹配消费需求。